作者:洪阳 字数:2880 点击:

摘 要:宋代是我国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蒙学教育家,其中以张载、朱熹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他们都重视儿童的蒙养教育,并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特别重视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把儿童培养成为当时社会的“圣人”。本文将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方面对二人蒙学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关键词:张载;朱熹;蒙学教育思想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史,历代都重视儿童的识字写字,并对儿童进行道德常识和封建思想教育,这就是古代的童蒙教育。[1]在宋代之前,官办的小学教育对象只限于贵族王侯子弟,直至宋代,由于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蒙养教育即从宫廷发展到了民间。与此同时,童蒙教育的教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如秦汉时的《急就篇》《仓颉篇》等;隋唐五代的《太公家教》《蒙求》等,这些教材大都以三、四、七字为一句,便于儿童背诵、理解。

1 张载与朱熹教育思想之比较

张载和朱熹都是我们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张载是宋代理学先驱者之一,陕西关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蒙以养正”的蒙学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正蒙》一书中,“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原出自《周易·蒙卦》,意思是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时就要立志做人的教育,养之使正。不要觉得儿童的年龄还小少, 就不用对其进行重点教育。《张子语录中》指出:“勿谓小儿无记性, 隔日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 必自婴孩始,鞠之使得所养, 令其和气, 乃至长性美, 教之便示以好恶有常 ……故养正者圣人也。” 他还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端,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符合儿童身心成长规律的教育思想。[2]

朱熹是福建闽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体系,也是程朱学派的创始人。他平生从事教育事业五十多年,“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童蒙须知》《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都是他写的关于蒙养教育的书,或从日常起居,或从修身养性或从社会道德各方面对儿童的蒙养教育提出要求。朱熹认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为进入大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也为以后成为圣人奠基。

2 张载和朱熹蒙学教育目的之比较

张载和朱熹在教育目的上共同点是把儿童塑造成为“圣人”。“立人之性”“求为圣贤”“终为圣人”是张载的教育目的。他把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核心,特别重视训练儿童基本道德行为的养成。他极力反对把教育的目的仅限于个人的前途功名,即不要只是为了仕途名利才去学习,而是为以后真正成为圣人打基础。并注意在此过程中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张载在此处提出的这种读书的态度,应该是读书向往的一种境界,只是将读书本身视为目的,将读书为了成为圣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为了获得功名权利的手段。

朱熹借鉴并发展了张载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明人伦”。“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他也批判当时学校教育的功利性,认为学校教育忽视了儿童的德育。所以朱熹主张对儿童进行封建道德观念的培养,并训练他们的封建道德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才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朱熹在此教育目的上提出了一系列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需要遵守的规范,如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等。他不是空泛的谈教育目的,使得此教育目更加丰富和具体化,可以直接指导教育实践。但是其中的一些方面不乏有浓厚的封建意识。[3]

3 张载和朱熹蒙学教育内容之比较

道德教育是张载和朱熹二人在教育内容上的共同之处,而且还重视对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张载从教育目的出发,主张教育内容“《诗》《书》《礼》《易》《春秋》,六经直是少一不得”。六经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缺一不可。其中“礼”是最重要的。强调“以礼立教”要求儿童学习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学习封建伦理知识,在行为中还要时时以礼之规范要求自己。[4]

朱熹提出教育的内容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六艺,让儿童先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易学之事开始。他在每个阶段提出的教育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这些阶段的内容又不是脱节的,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个阶段连接起来则构成了一个整体。可见其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他在《童蒙须知》规定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习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小学》在阐述了儿童在修养身心、行为实践中的规矩。尽可能的告诉孩童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去学。从朱熹的这些蒙学教材中可以看出,德育是他的核心教育内容。朱熹不仅重视儿童要学习知识,更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实践。[5]

4 张载和朱熹蒙学教学方法之比较

张载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须有序”,“教须尽其材”“教须当其可”教学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如果教学之始就教学生太复杂、太深奥的知识,超越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或者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启发引导,都是不符合教学原则的,脱离实际的,教学须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因材施教方可。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了解学情,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才,同时也是善用人才。他还注重教学要抓住时机,在学生发展的适当时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张载还主张“教须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教学不要臆测、武断、固执、主观。教师教学不能想当然,一定要从学生和文本出发教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要去除权威,从客观入手进行教学。

朱熹在教学方法上主张要善于最大可能的激发儿童的潜能,放手让儿童自由的发展,教师和家长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此过程中要也要善于启发诱导。[6]朱熹重视榜样的垂范作用,特别是在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树立优秀的榜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朋友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定要选择对你的人生发展起着推进作用的“益友”来交往。他还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具灵活性,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他还主张“知行合一”。教学不能只是一味的给儿童灌输知识,一定要多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儿童运用知识的能力。

张载和朱熹的蒙学教育思想不仅对当今儿童道德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2]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陈利华,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09.(3).

[4] 田建荣,试论张载的儿童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3(3).

[5] 张静,从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看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