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卫卫 字数:4972 点击: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大学英语课程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这也促进了构建更适应形势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尝试构建了体现人本理念的课程体系框架,希望可以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英语;特色课程;选修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4年度一般课题“完全学分制下四级后大学英语特色课程的构建与研究”(编号:WYYB014107)的成果。

1 引言

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践行“以学生为本”这一主要指导思想,顺应拓展基础课程、优化专业课程、淡化专业界限的趋势,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及创新精神,为学生自我设计创业取向、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主设计修业年限和个性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2013年起我校对本科学生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体系。在完全学分制体系下,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与学分、绩点来测量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相结合,以获得一定的学分和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规范来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和弹性管理。

“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已经到来,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是从基础英语逐渐转向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1] 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既具有语言知识,又具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贡献力量,也让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更加适应学生个人发展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综合性大学构建文学文化类、语言技能拓展类英语提高阶段课程是实现这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基础阶段英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在前两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他们对于基础阶段课程的需求随之降低。因此,一方面基础阶段课程所占的学时和学分会有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学生对提高阶段课程的需求会趋于多样化。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在工作和交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提高阶段的英语课程必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师资背景、学生发展需求及相关客观条件等,设置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

2 理论依据

2.1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

教育部于2007年印发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就是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

2.2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还进一步提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成八个方面。[3 ]这个理论对开设英语特色课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情具有多元化特征,学生们在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发展需求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大学英语教学在服务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兼顾每个个体,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假如大学英语课程还一直采用传统的基础阶段语言依托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采用四个学期的“一刀切”式的相同的教学思路,根本不可能得到高效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提高阶段开设个性化、多元化的英语特色课程势在必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该理论也对开设英语特色课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学校学习中,真正的学习绝不是教师单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指在某种语言文化情景中,学生在与他人(比如老师、同学)的互动中,依赖自己的旧知识及经验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另外,建构主义推崇的学习理念还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探索性,保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的实现。[4]

2.3 内容依托式教学

Krahnke 认为“内容依托式教学(CBI)”就是“用目标语言讲授学科内容,极少或者不直接离开学科内容而讲授语言”。Crandall 和 Tucker 认为,“CBI 就是在二语或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某一学科特定话题和任务的语言教学”[5]。虽然学者们对依托式教学的定义不尽相同,对语言和内容关系的看法也有差异,但“语言”和“内容”这两个要素都是核心。Brinton 等学者的观点提纲契领:依托式教学是一种兼顾了语言与内容的教学模式,涵盖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目标,是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的整合。依托式教学不仅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动机,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环境 [6]。

但绝大多数CBI的研究实践都只指向双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没有关注到本科英语提高阶段的特色选修课程构建的必要性以及其极大的实用性、可行性。本研究就旨在探索从“单纯语言驱动”向“学科内容驱动”转变过程的重要过渡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即在大学英语三至四学期设置以培养具体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特色英语课程。

3 实践意义

3.1 开设英语特色课程有助于切实有效地落实新一轮人才分流培养方案

在全国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通识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必须做出与之相呼应的改革—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流教学。否则,大学英语教学将会阻碍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3.2 开设英语特色课程有助于解决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现状

高校扩招带来生源巨大差异性,而“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导致“费时低效”问题。开设英语特色课程正视学习者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别策略,打破传统的“精读+听力”授课制的旧框架,考虑了学生的学业需求和学习中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也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3 开设英语特色课程将会促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开设英语特色课程尚处在起步阶段,在管理、教学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去借鉴、沿袭,却不应墨守成规。相关的职能部门管理者、任课教师必须依据多元的学生需求及培养目标,努力寻求有效的管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需求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的需求、意见及其效果,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我校12级200名学生以及相关的五位老师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由7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组成。在第1题的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从提高类课程,比如从文化课程学到的英语文化知识在以后的国际交流中会很有用或是有用。第2题的调查表明,80%多的学生有意愿通过像“英美文化概况”这样的选修课来学习西方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第3题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82.6%)认为更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第4题的调查结果可看出,61%的学生表示在基础阶段课程结束后将会继续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约25%的学生表示会偶尔学习。在第5题的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表示会主动选修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提高阶段课程,认为这是有效的提高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途径。从第6题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多数学生(72%)认为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课程应该跳出应试训练,转向着眼于交际技能、跨文化知识、与专业相关英语知识等方面的训练。第7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79.8%)认同大学英语提高阶段课程应从各方面有别于基础阶段的课程。

再加上访谈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并且需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设置文化类、实践技能类、专门用途英语等特色课程,也认同这是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阶段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渐进式地开设更多相关课程,在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语言的目的。

5 英语特色课程体系

依照自愿的原则,先将我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按照“研究型”和“应用型”进行分流,再根据各院系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四级成绩,以内容为依托,分板块设置选修课程,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入多个分支的教学班学习。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每门课程还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编制相应的教学大纲,,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考评方式。

我们正努力在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逐步构建起更加科学、更具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础阶段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提高阶段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提高阶段的特色课程可以包含文学文化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门用途英语等,这一部分课程正在得到更多关注并逐步发展起来。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开设特色选修课程的个案调查,我们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与提高阶段课程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领会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大学生语言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6 结语

提高学生的包括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内的综合实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虽然各高校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定位和要求不一而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有千秋,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市场竞争中,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因材施教,准确定位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基础阶段及提高阶段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特色师资,从而培养出有校本特色的实用型人才,是让大学英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年第2期。

[2]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Met M.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Defining Terms, Making Decisions [R/OL]. NFLC Report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1999.

[6] Brinton, D., Snow, M.A., & Wesche, M.B.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