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诗敏 赖水芬 字数:7884 点击: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的角度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英语乡土课程资源的基本涵义,并对桂林市三所普通中学的228名学生和40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研究,通过收集、整理、输入及分析数据,着重探讨了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在桂林市初中课堂的利用现状问题。从中我们发现该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与教材选择、学校管理、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差异等方面息息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如何将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融入初中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乡土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利用

“课程资源”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一次提出“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特别是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十分重要,正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倡导的基本理念一样“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地区乡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朱慕菊,2002)。

综上所述,立足于前人研究,笔者认为英语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存在于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及人文景观等能被英语课程所利用的事物及一切有利于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英语教育资源。

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匮乏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从整体上看,目前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中所涉及的乡土课程资源模块较少,乡土课程资源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这导致了中学生普遍存在本土文化失语症现象。本文以桂林市三所普通初中为例,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对将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英语教学的看法与实践,并就如何将该资源充分利用为英语教学服务提出一些建议。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桂林市三所普通初中,并对初中学生用英语表达乡土文化内容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和全校英语教师。学生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28份合格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教师问卷共发放40分,回收40份合格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统一采用五级量表形式,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学生问卷有37个项目,教师问卷有15个项目。

3 问卷信度效度研究

笔者用SPSS软件分别对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检测,信度结果显示学生问卷三个量表的α系数都介于.765至.940之间,且整个量表信度系数达到.837,表明学生问卷具有较高可信度;教师问卷三个量表的α系数都介于.710至.752之间,且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735,表明教师问卷具有较高可信度。效度结果显示学生问卷三个量表的特征值都介于2.262至5.158之间,且量表中各因子的项目负荷量在.358和.806之间,说明学生问卷有较好的结果效度;教师问卷三个量表的特征值都介于2.018至3.657之间,且量表中各因子的项目负荷量在.494至.902之间,说明教师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在问卷的第一部分中,用五级量表的形式对各选项分别定义为:1:完全不能表达,2:只能表达英文名称,3:只能用一句话描述,4:能用两句以上的话描述,5:完全能熟练自如地描述。最后用SPSS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对228名学生在1-5选项上各选项的总数进行统计,最终计算出每项总数占全部选项总数的百分比。

为了调查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熟练程度,笔者在量表的第一部分罗列了十五个桂林本土地方名词,它们分别是两江四湖、刘三姐、七星公园、阳朔西街、桂林米粉、龙脊梯田、漓江、象鼻山、灵渠、桂花、民歌、解放桥、微笑堂、靖江王府和伏波山,试图以此来考察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内容的熟悉程度。

从上述数据得知,42.7%的学生都表示自己对于这些桂林地方名词的英文名称不太熟悉,以至于无法说出他们相应的英文名称,甚至完全不能用英文去描述它们。而49.3%的学生只能用英文说出某些名词的名称或者用一两句英文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仅有7.9%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完全熟练自如地说出所有名词相应的英文名称或用英文对其进行完整的描述。总的来说,这一结果反映了桂林市初中生用英文表达本土文化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

从上述数据可知,有78%的学生认为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它可以同时传输英语国家本土文化及桂林本土文化。因此,通过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并将其与英美文化形成对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本土文化。再者,大多数学生反映道:无论是在英语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本土文化,都会忍不住地想用英文去描述,特别是如果在教科书中涉及本土文化内容(如阳朔西街的描写等)时,都会有种亲近感,觉得英语离自己很近,特想背两句。由此看来,学生能用英语描述本土文化的内容越丰富,学习英语的兴趣就越发浓厚,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就越增强。但是事实上,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点在于真正能让学生接触到国外文化的机会很少,仅靠课堂活动的训练是无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文表达,更别提将这些英文表达运用在本土文化的描述上了。最后,仍有22%的学生不同意上述观点,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因此他们在对用英文表达本土文化内容及在多国间交流传播各国文化这一论题上持否定态度。

从上述所知,我们了解到有高达74.7%的学生对英语教学中传输桂林本土文化内容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学习英美文化与乡土文化有密切联系,当地的英语教科书中应设置更多关于桂林民俗、服饰、餐饮和名人轶事等本土文化内容的单元模块。这些亲近生活、反映家乡文化特色的题材能引起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一个充满交际任务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了解到更多日常生活中吃住行等必要的英文表达,以便日后更好地用英文与伙伴交流;掌握更多关于传统节日和名胜古迹等方面的桂林本土文化相关英文表达,以便积累丰富的外语文化知识,争取日后游刃有余地把家乡文化介绍给外国友人。另一方面,他们承认要学好英语就必须熟知英美国家文化,不过总感觉西方文化不如本土文化亲切实用,固有种疏离感。然而,仍有25.3%的学生对英语教学中传输本土文化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即不认为在英语课本中加入本土文化元素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反而会增添他们的学习压力;英语课堂掌握各种词汇、语法、句型和表达就足够了,而在教学中传输家乡本土文化没有意义。

4.2 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笔者用SPSS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对40名教师在1-5选项上各选项的总数进行统计,最终计算出每项总数占全部选项总数的百分比。

从上述表格可知,超过60%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桂林本土文化都不可或缺,但英语教材中并没有涵盖足够的文化模块,因此很有必要将其融入英语教学当中;而仍有29.2%的教师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综上可知,英语教材中乡土文化内容的部分缺失可能会使教师不能将优秀的乡土文化传授给学生,达不到熏陶学生和培养学生形成高尚情操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不能深入了解和学习更多的乡土文化,致使学生不能用英语流利地将其传播出去,致使学生中文化失语症现象的逐渐增多。如今,桂林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教师希望在教材中加入乡土文化内容,说明教师希望学生把与家乡文化相关的外语知识掌握下来并运用到实际当中,通过对外交流,把乡土文化传播出去。

从上述所知,90%的教师承认用教科书进行教授的方式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来源,他们很少向学生推荐有关乡土文化的书籍,更别提为学生设计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作业。这说明教师一般注重的是课内知识要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将乡土文化知识融入英语课堂并将其传授给学生这一教学问题。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熏陶,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就应该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多接触些文化知识,而乡土文化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如果仅是单一地传授语言知识要点,学生会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也会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然而,我们了解到仍有30%的教师能经常向学生补充与英美国家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背景知识。总言之,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用英文传播乡土文化的意识和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乡土文化的学习不仅要在汉语教学中进行,更要在英语课堂中得到传承。英语课堂应成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及传播乡土文化的知识平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

从上述数据可知,所有教师都认为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目的语文化,当与外国人交流时,对外传播乡土文化的多样性是必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超过90%的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乡土文化,因为他们认为找到与乡土文化内容有关的教学素材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把过多精力放在目的语文化教学上,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对乡土文化缺乏关注和了解。因此,教师应通过实地考察或者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各种相关的乡土文化内容来丰富自身的本土文化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其相应的英文表达,并在课堂上及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及其对应的英文表达,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

5 归因分析

5.1 学生问卷归因分析

从学生问卷分析得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

对于英语能力强的尖子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给予他们浓厚的学习欲望,因此他们很渴望教科书能涉及多一些关于英美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两国间文化的异同,最终能更好地理解及用英文表达本土文化。对于一些自暴自弃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越学越觉得吃力,久而久之便丧失学习自信心。

2、学生自身学习水平的差异性

学生自身学习水平存在差异造成了他们英文表达能力的差异。一方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认为学好语言的前提是先对文化有比较系统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不管是英美文化还是本土文化,他们都想主动去学习并且积累其相关的英文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不仅能拓展中英文知识面,还能锻炼自身的英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固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他们的能力仅限于学习书本的基础知识之上,而过多的语言文化表达,将会成为他们的学习负担,同时要想积累更多的本土文化英文表达,就要有深厚的语言基础功底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3、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所占比例

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教科书中大多数内容被各种为了考试而设置的语言知识及阅读文章所占据,文化主题的单元所占比例较少。虽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总目标突出强调了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这一问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2:8),因此涵盖中西文化差异的模块单元就应运而生了。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模块的内容大多都是涉及西方传统佳节、礼仪习俗、著名城市及寓言故事等宏观方面内容,而像乡土文化这样的微观内容真正占到的比例是比较少的。因此,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本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意境深远,很有必要将其融入英语课堂当中,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弥补教材缺失部分。

5.2 教师问卷归因分析

从教师问卷结果分析得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校忽视当地乡土文化教学

某些中学的英语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没有适应《英语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缺乏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知识素养。为了巩固学生的英语专业知识,学校大多都在题海战术方面下功夫而投入乡土文化教学方面的时间、精力都比较少,一方面,这将不利于学校的乡土文化教学;另一方面,学生无法在校园中得到文化的熏陶致使其在对外交流中造成文化失语。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国家统一的教材中无法涉及所有城市的乡土文化,导致各地学校容易忽视当地的乡土文化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涉及到关于乡土文化的内容就更少了。总的来说,学校忽视了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

在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而没有较多的辅助资料,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来源比较单一。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多数时间花费在课后知识的讲解上,却较少拓展当地的乡土文化知识,也很少向学生推荐有关乡土文化的书籍等课外阅读材料,这使学生不能积累到相关的英文表达,致使其在对外交流上加重文化失语症现象。此外,现代初中的教学设备都比较齐全,配备有电脑和投影器等多媒体设备,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展现更多英语乡土课程知识,致使学生无法从图片或视频当中领略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观,这将不利于学生对教材当中文化模块的学习。如果一味地坚持按部就班的方式教学,很可能会让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

3、教师对乡土文化知识缺乏关注和了解

桂林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市区的许多景区一般都会附有介绍景点的中英文小木牌,相关部门将其竖在显眼的地方,以便于国内外游客对景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大多教师对其已相当熟悉,但很少能够动手把他们的中英文简介记录下来。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他们大多只关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而忽略了自身在乡土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盖婷婷,2011),更忽视了英语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充分接触自然,了解更多的乡土文化这一教学问题。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是相通的,教师缺乏对乡土文化知识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学习英美文化,更不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导致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文化失语症”现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

6 利用英语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议

6.1 将桂林本土文化内容编制成册,辅助英语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教科书中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于桂林的学生来说,掌握必要的本土文化英文知识有助于其向外国友人介绍乡土文化,同时为桂林乡土文化走向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将乡土文化内容编制成册辅助英语教学这一建议定会为英语教师创造出新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将桂林的历史由来、时代变迁、民俗风情及特色资源如两江四湖、刘三姐等乡土文化以中英文简介、故事性描述、画图说明、议论性评价等方式纳入乡土文化集合的小册子中成为英语教学的第二本教科书。此外,关于桂林乡土文化课堂教学的实例可以以不同的微课形式呈现在乡土文化的小册子中,英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上抽出10分钟来选取一个乡土文化教学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如课件展示与点评、故事描述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等,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感受到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从而做到乐于探究、勤于交流、寓乐于学。

6.2 调整学校教师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对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

学校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忽略了对教师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学校应该调整教师培养方案,不仅培养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还应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定期学习和培训。具体来说,学校应该要求教师不仅要巩固教材上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乡土文化知识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此外,还应为教师开展更多关于乡土文化知识的培训活动,比如举办“文化月活动”、外出观察学习等活动。学校要落实好这些任务,通过学习,补充教师自身乡土文化知识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师的文化内涵素养。

6.3 提高教师自身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时代在发展,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一方面,为了与时俱进,教师要创新教学,提高自身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到桂林各景点收集各种乡土文化资源,包括一些民情风俗、人文景观等相关英文表达,而后在课堂上拓展这些乡土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满足学生用英语与外国友人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说,在课后要求学生去寻找有关桂林乡土文化的书籍及为学生设计以桂林乡土文化为题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去收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经过小组讨论和处理,把收集的资料做成课件展示给其他小组看,与其交流经验并分享成果。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6.4 集合多方力量利用好英语乡土课程资源

对于桂林地区的学校来说,乡土文化是今后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很有必要集合多方力量利用好这一资源。要想将这一资源利用好,就必须得到学校、社会的广泛支持。首先要争取来自校方的支持,因为这会给教师们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如解决经费及制定相关章程等问题,这有助于英语教师专心研究如何将本土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当中。最后来自社会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是至关重要的。相关部门应在市区各个旅游景区中增设能够反映景区文化底蕴的中英文木牌简介、标志性建筑或播放历史由来的影厅等,或举办富有桂林特色的“中英双语文化活动节”,让学生在“户外课堂”感受外语文化氛围。

7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