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辉 字数:3208 点击: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培养实际过程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学生工作有效结合,通过心理健康调查了解情况,通过有效学生工作解决问题,通过二次心理健康调查掌握工作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比;调查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中国石油大学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重点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与危机干预”研究成果

1 导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心理生活的必要保证,而且也是他们日后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对于大学生自身生理健康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伴随着新的教育环境变化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增多,但当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往往是一次性或者一个阶段的调查,对于调查后通过矫正,并且进行二次调查获取矫正效果的对比调查分析较少。通过对同一调查对象在学生工作干预前后对比调查,可以掌握其过程中学生工作的干预效果,洞悉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上提供重要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笔者连续11年从事学生专职辅导员工作,从自己所带的一届理工科6个本科学生中选取500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处于自身工作范围之内,有效控制,并可以及时掌握信息。研究对象在大学期间由于休学、降级和退学等原因,原选取的500人在三年的跟踪工作结束后还剩下488人,比例达到97.6%,基本可以保证研究对象的统一性。第一次调查是学生入校后2个月进行,相当于对新生的调查;第二次调查是在第8学期初进行,相当于对毕业生的调查。

2.2 研究方法

1、调查量表。参考当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UPI量表,结合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并通过查阅相关UPI量表的研究成果,制定符合当前工作特点的针对性量表。整个量表包括基本信息、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动态以及躯体行为变化等5个方面,除基本信息外,有效选项共计40项,选项不计分,调查后分别就单独一类选项进行特点分析。[1]

2、调查方式。坚持“单独填报、漏填重补”的原则,做到两次调查对象100%完成调查和问卷回收。在第一次完成调查后对研究对象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针对第一次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有效干预,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生工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第二次调查后按照第一次统计方式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其中的数据变化,发现学生工作的干预效果,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对于上大学动机一项(多项选择)的调查中,两次结果变化不大,平均78.6%的人选择为了今后就业方便,平均73.8%的同学选择为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仅有20%左右的人选择为了社会多做贡献。这反映出这些大学生低调而又现实的价值观,大学生中国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使命感欠缺。

对于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中,就业形势好、学科优势大、入校分数高的“热门”专业,满意率高,两次都是80%左右;一些就业压力大、新专业、基础弱并且入校成绩低的“冷门”专业,满意率第一次是48%,第二次是59%。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于 专业的态度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周围人评价低的专业,新生评价也不高;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专业引导,可以使一部分大学生转变态度,逐步喜欢上自己的专业。

对于学习态度的调查中,热门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强,学习效果好,而冷门专业的学生相反。可见,专业兴趣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态度,通过有效的专业教育,增加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3.2 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在学生情绪上,第一次有29.8%的人表示自己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有32%的人表示感到自己身心疲惫,两种人交叉的大约占到25%;第二次调查的三个数据分别是23%、25%和17.3%。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影响学生情况变化的压力首先是学习上的压力,其次是就业上的压力,再有是经济、家庭和交友上的压力,到学生毕业时,由于学业大部分完成、工作确定和即将毕业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减轻了学生情绪上的压力,但是其中少部分学习成绩差有毕业压力或者就业难度大有就业压力的学生此时的心里压力剧增,应特别关注。

在自我意识方面,第一次有16.1%的人表示自己缺乏自信心,第二次的比例大幅降低,不到8%。这说明,在学生大学期间,通过积极向上的风气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作用发挥和价值实现,可以培养他们拥有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在社会适应力方面,更为突出地反映在人际交往上,两次调查结果几乎都是13%左右的人选择不愿交往,其中少部分人表示对周围的人怀有戒心。经过进一步沟通发现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因素,一是性格上的差异阻碍沟通,在生活方式、语言表达和兴趣爱好的不同给交往带来障碍;二是情感上的冲突,排斥性情感使人产生互不交往的愿望,也就谈不上彼此的吸引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三是利益的冲突,不同的利益心理趋向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

3.3 躯体行为变化调查与分析

在第一次调查中,80.6%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在第二次调查中这个数据上升了8个百分点达到88.6%。身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不振、身体疲惫和容易拉肚子等方面,其中有一部分是偶发性病症,但也有学生心态的变化带来行为躯干上的反映,通过数据关联发现,临近毕业的学生情绪转好,心态好,身体健康情况随之转好。

4 结论

1.高校学生工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通过开展有效的学生工作可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且为重要部分;其次要在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元,通过大力的宣传,开展积极有效的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还要在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疏通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工作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2]

2.学风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紧密,通过抓好大学生学风建设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缓解大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及时做好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可以通过良好学风带动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大学生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应该更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两次对于相同对象对比调查所获取的不同结果,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生工作效果相关,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一新生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风险更高,应该及时关注,并采取妥善措施,通过调查与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通过完善的入校教育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新环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化解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3]

参考文献

[1]张国成,王占龙. 基于UPI量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讨论[A].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王亚男. 理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5):120

[3]陶锋.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