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涛 邢敬文 马红 字数:6380 点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分制改革的深入,以往鲜见的学业延长现象日渐突出。延长学制学生是高校里的特殊群体,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界定了延长学制学生的定义,梳理了他们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他们给高校造成的管理难题及困扰,并试图借鉴西方管理学的某些理论为妥善解决延长学制学生问题提供思路。(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延长学制学生;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项(项目编号:2012FDY35)资助的研究成果。

推行高校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学分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弹性学制,这导致了延长学制学生的出现,而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延长学制学生是高校里的特殊群体,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棘手问题。本课题希望能在深入探讨延长学制学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借鉴教育、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为妥善解决延长学制学生问题提供建议和思路。

1 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由来

1.1 延长学制学生的定义

我国高校本科生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的高校,学生不能在标准学制内完成学业,可提出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学生在册时间(含休学、停学)不得超过学习的最长年限6年。依据延长学制学生自身意愿的不同,可将延长学制学生分为主动延长学制学生和被动延长学制学生。主动延长学制学生也称为自愿延长学制学生,它产生的原因一般为出国或准备继续考研等。而绝大多数延长学制学生为被动延长学制学生,即自身因为学习较差,不能在标准的四年学制内完成学业的学生。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延长学制学生,主要是指被动延长学制学生。

1.2 延长学制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分析延长学制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学校层面。高校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的实行为延长学制学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分制的实行,主要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推动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灵活更自主的培养方式,但同时也致使一些“后进生”成为延长学制的对象。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高校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紧张,为保证师资,一些高校只能降低招聘标准。同时由于师资紧张,使在岗教师缺乏危机感,学校也缺乏刚性的淘汰机制,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家庭层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家长将主要精力用在挣钱养家糊口,供养孩子上学上,对孩子的学习过问很少。也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打工挣钱上,不能很好地处理打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到学习成绩,甚至只能延长学业。与此同时,单亲家庭、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等等一系列因素也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正常毕业。

第三,学生自身层面。首先,专业兴趣不足。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因为专业兴趣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最终不得不延长学制。他们在高考时由于受家长代替填报志愿、录取学校进行志愿调剂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或专业,从而丧失了学习动力,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其次,学习困难。调查显示有25.8%的学生是因为存在学习困难,导致延长学制。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来自两个群体:边远地区学生和学习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一部分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外语、数学、物理基础相对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入校后不能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学习节奏,从而掉队。再次,沉迷网络。沉迷网络或游戏是导致学生成绩下降、延长学制的最主要原因,调查显示,40%的学生因此而延长学制。这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频繁出入网吧,为了上网夜不归宿、旷课甚至旷考,有较强的网络依赖症状,注意力下降,神情恍惚,疏远朋友、同学,是教育管理中的高危人群。最后,身体健康原因。调查显示,7.9%的学生因身体和心理疾病治疗而延长学制。这部分学生大多是因为治疗疾病的请假时间超过学期时间的三分之一从而选择休学,导致在标准学制内不能完成学业;还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休学,这部分学生后续学习状况跟心理治疗结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 延长学制学生管理的难题及对高校的困扰

部分高校对延长学制学生的认识不充分,管理理念和方式不科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延长学制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增加了高校教学和管理的负担和成本。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2.1 延长学制学生管理的难题

首先,认识有偏差,放松了教育和管理。部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对延长学制学生认识有偏差,对他们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甚至歧视他们。有的管理者把他们当作负担,不闻不问,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放松了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在延长学制后,原有的管理者和新的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做好交接工作,导致这部分学生无人问津,产生了管理上的漏洞。

其次,管理方式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有的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思想保守,没有认识到当前管理主客体发生的变化,满足于自己过去的管理经验,不思进取。在管理方式上简单粗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缺乏人文关怀。有的管理者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不能自拔,很少关心关注学生,甚至跟学生关系紧张。由于高校辅导员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适应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这也非常不利于对延长学制学生进行管理。

再次,由于涉及到各个部门,沟通协调非常困难。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学业和学习主要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住宿由公寓或后勤部门安排和管理,日常管理则一般由高校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具体负责。此外,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也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来整合这些管理资源,各个部门和不同的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困难。

2.2 延长学制学生对高校的困扰

首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影响高校安全稳定。根据个人学业完成情况不同,延长学制学生有的在校学习,有的在校外实习或工作,这不但给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有的延长学制学生因为对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或管理方式不满,比如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对考试作弊的处理等等,由此会对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酿成群体性事件。很多学生家长也把延长学制的责任归咎于学校,认为学校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和监督作用,与学校关系紧张,甚至将学校告上法庭。有的学生延长学制后,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疏导,也可能会酿成不良后果。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

其次,占用学校资源,增加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成本。延长学制学生在选课、重修、考试等各环节都占用了学校的宝贵教学资源。教务人员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延长学制学生的学籍管理和修课管理上。他们平时往往我行我素,很难融入新的班级,自我控制能力又差,旷课、欠费、作弊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增加了管理者日常管理的难度。而且他们一般难以转化,容易一延再延,占用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资源,最终仍旧拿不到毕业证,这大大增加了高校的管理成本。

最后,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压力。延长学制学生由于没有取得毕业证,因而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势必影响高校当年的就业率。而且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选择余地非常大,通常对延长学制学生有歧视,即使他们最终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用人单位也不愿与之签约。这大大增加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压力。

3 西方管理学视角下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管理

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一件极其重要和复杂的事情,人们经历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后,才逐步掌握了管理的学问和艺术。所以管理学被称作人类智慧的结晶。西方对管理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延长学制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如何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是高校今后长期面临的一个管理难题。本文试图借鉴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和激励理论等知识,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为解决延长学制学生教育管理问题提供思路和可行的方法。

3.1 人本理论与延长学制学生管理

1.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

人本理论萌芽于本世纪初,伴随着管理哲学的产生而产生,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当时管理学的重点从研究任务管理转向研究对人的管理,以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提出的“社会人”为标志。人本理论主要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群关系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人本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人的积极性为目的,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1]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因此,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2]

2.人本理论在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诸如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不够尊重等,都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导致管理效果很差。在今后的管理中,我们应当吸收人本理论的精华,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学业。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认识学生在管理中的角色。人本理论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管理以人为中心。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存在的主要意义。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认识和了解延长学制学生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特点,清楚他们的需要和诉求,从这些需求出发去引导他们的行为。这些学生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他们服务,为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理解和尊重他们,倾听他们对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的水平。

其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学生参与,要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机制。当前90后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很高,渴望实现自我价值。高校教育者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延长学制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也要把他们视为管理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而不是一直处于被动被管的地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认识和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参与到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去,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管理方式要体现出人性关怀。高校对于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仅局限于不出现恶性事件,让他们顺利毕业,而是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遵守规则的意识,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具有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本思想要求高校要成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所,既要有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按规章制度办事,保证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又能让延长学制学生得到相应的关心、关爱和尊重。高校要适当采取柔性管理,让教学和管理工作富有人情味,师生之间应该关系融洽,有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才能增信释疑、和谐相处。

3.2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现代管理激励源自于西方企业管理。在管理激励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其思想逐步改变了传统管理对人的错误认识,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由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管理激励的代表性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3]本文试图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为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管理提供借鉴。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

美国的管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情感、地位和受人尊敬、自我实现)。他认为人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使需要成为激励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这种需要被满足,人就会满意并充满前进的动力。如果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消极、失落,甚至会对抗。这启示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发现延长学制学生的不同需要,并利用这些需要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延长学制学生的不同需要,在管理中对其加以激励和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谈话等形式,定期了解延长学制学生的需要,了解掌握同一时期不同学生和相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情况及主导这种需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需要,灵活采取激励手段。比如,对于有社交、情感需要的学生,可以帮他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对有尊重需要的学生,在对他进行管理过程中,注意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尊重他合理的建议和想法。

其次,要学会综合运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情感激励。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帮助延长学制学生找到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自我满足,增强自信,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自己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完成受奖,完不成受罚,以做到正负激励相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和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和信任延长学制学生,通过影响他们的情感以提高其理性认识,培养其健康情感。要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从心底里服从管理。

2.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及应用

1964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了新的激励模式—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根据M = f(E×V)公式,如果被激励者的期望值高(即E值高),而且激励的目标价值也高(V值高),则激励的力量就大(M动机力量),积极性就高。因此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这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4]

期望理论启发我们应当帮助延长学制学生确立有效的期望目标,找到学习自信,逐步解决学业困难问题。很多学生之所以有学业困难甚至延长学制,就是因为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不知为谁而学、为何而学。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帮助其树立学习的期望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要定期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对于他们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自卑和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要适当的暗示和鼓励,找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要在后进生中选取进步或转变较大者树立为榜样,让其他人找到目标和竞争对手,从而激励他们前进,这远胜于教育者单纯的鞭策和监督。(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 卢勃:《试论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高教探索》,2000年第2期,第36页。

[2] 李军锋:《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观念》,《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64页。

[3] 王润玲:《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第68页。

[4] 李德才、沈克祥:《浅议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