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华 字数:7859 点击:

摘 要: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重要产业,并逐步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旅游人才需求也由此呈现出多样化、高层次化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地方性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文章从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角度,来探讨专业对接产业背景下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旅游产业;武陵山区;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决策与咨询课题——专业对接产业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依托贫困山区的旅游资源,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事实证明旅游扶贫是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旅游人才是实现战略目标、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性因素。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地方性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从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的角度,来探讨武陵山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不管是从人才培养角度,还是从高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武陵山区是中国中西部结合地带的一片特殊区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贫困连片区域,它包括了湖南湖北等四个省交界地区的71个县及市区,国土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末,武陵山地区总人口432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占该地区人口总数63%,既是中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地带,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武陵山片区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1.1 旅游扶贫的现实意义

1、旅游扶贫是国际化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联合国层次上,对于扶贫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总体战略。一是创造机遇。扶贫最重要的不在于给多少钱,而在于能否给贫困地区和贫困的民众创造发展机遇。二是促进赋权。就是赋予贫困地区及穷人以权力,并促进这些权力的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地区的人民要有发言权,要有自己摆脱贫困的基本动力和基本要求。三是增强安全保障。其中既包括对自然风险的抗御能力,也包括对经济风险的抗御能力,更重要的是贫困地区对健康风险的抗御能力。从国际情况来看,旅游扶贫在上述三个方面均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共同的行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旅游扶贫是中国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前中国旅游业整体进入升级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存在,欠发达地区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之所在。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就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条件。通过旅游扶贫,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倍地增加我国可进入旅游资源的总量,实行区域资源的互补性开发,可以在保证东部旅游市场持续增长的前提前,开辟旅游扶贫的新市场,从而保障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目标的尽快实现。

3、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深入推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产业,是拉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器”。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决定了其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可以吸引消费资金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城市流向农村。旅游业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可以有效消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失业,减缓社会压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将有力促进欠发达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效推进经济、文化、环境、区域、民族间的协调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提供支持和保障。

1.2 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特点

1、生态资源富集

武陵山片区地处北纬30度地质生物带,得天独厚的生境条件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境内生长着各类气候带植物达40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珍稀动物、植物85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26种,被誉为“华中林海”、“物种基因库”、“地道药材基地”,2010年被国家正式确定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富集,是中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域,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古朴独特,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拥有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奇峰怪石,为全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乌江画廊穿越其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丹霞地貌崀山风景区为世界自然遗产,湘西凤凰城为古代的南长城,“万里长江第一街”的“云梯街”座落在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柱西沱古镇,黔江小南海为世界保存完好的地震遗址之一,武陵山区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佷山为古代巴人的发源地。总体上看,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品位高、层次多、规模大、组合好,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极具开发潜力,为开展旅游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民族文化深厚

武陵山区地处中国的腹心地带,位于东西南北的交汇点,是历史上入川和进入大西南的通道,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历来是各种文化的交会点,曾被学者称为“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冰箱”和“文化聚宝盆”。这里生活着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和瑶族等在内的32个少数民族,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桑植民歌、 梯玛歌、土家族打镏子、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撒儿嗬、 苗族鼓舞、 土家族毛古斯、 傩愿戏、 花灯戏、 挑花、 土家织锦等 60 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武陵山区既是人类文明发祥地——距今200万年前的建始直立人堪称人类始祖之一,又是土苗文化传承地和巴文化的发源地,还是红色文化聚集地:这里曾经既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区,又是西南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有咸丰忠堡大捷战场、红二六军团会师遗址、红二方面军诞生地等一大批革命遗址。

2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1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旅游业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国家西部战略的实施,武陵山区交通、 信息等环境的改善,为武陵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业在武陵山区各地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加大, 旅游发展势头强劲。黔江区2013年1-11月全区旅游收入141.35亿元,与上年同期增长37.3%,接待旅游者人数410.68万人次,与上年同期增长35.6%。2012年,张家界景点接待旅游人数3590.1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总收入208.72亿元,同比增长24.7%;湘西自治州接待旅者人数1884.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45亿元,分别增长25.5%和34.8%;恩施州接待游客2198.58万人次,同比增长3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9.55亿元,增长38.3%。

2、产业作用突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效果明显

旅游业在不同阶段承担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责任,这是由旅游业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的。首先,旅游业是包含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既能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又可以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其次,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增量发展的集成产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10多个。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狭义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收4.3元。狭义的旅游业没增加1人就业,相关行业就可增加6人就业。第三,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范围广,进入门槛低,就业空间和渠道可以有效扩大。第四,旅游业是开展对外交流的窗口行业,丰富和扩大国际民间往来,促进两岸交流,具有积极活跃的外交功能、经贸效应,文化作用和统战作用。

目前,武陵山区的大多数地市县,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定位和培育,一些地处偏远的贫困地区更是把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在旅游业上。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武隆芙蓉洞、黔江的小南海、酉阳的桃花源、石柱的西沱古镇、秀山的石堤古镇等初具规模;湖南凤凰老洞苗寨、吉首德夯苗寨、花垣板栗、贵州铜仁石阡楼上古寨和松桃苗王城、恩施、建始石垭子老街和咸丰麻柳溪等民族村寨,均充分利用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 大力开发境内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推出多条旅游路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山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提高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生产、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型实景演出“天门狐仙”、 大型歌舞表演“魅力湘西”等新型文化旅游资源及产业的形成,在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出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产业前景广阔,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背景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不仅基于特有的文化性展示其固有的良好生命力和社会经济效应,而且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点。在巨大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推动下,投入旅游业的社会资本大量增加,兴起了一股旅游开发热潮。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使得武陵山区旅游业以高于国民经济几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形成了旅游项目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势头。

2.2 旅游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旅游业在武陵山区优势产业的确立,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也显得愈来愈迫切。各地市政府和旅游局对旅游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区域内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该区域旅游业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旅游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武陵山区旅游人才总体存在旅游人才总量不足、中高级人才和服务技能型人才比例偏低、人才空间结构和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目前区域内重点旅游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5类:(1)行政管理人才。在未来的人才需要中,行政管理人才是量小要求高的性质,即总量不会有明显的扩大,但学历要求和专业素质要求将明显增强。(2)企业管理人才。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是旅游企业最需要的,也是未来管理人才中的大头。(3)专业技术人才。指旅游企、事业单位中,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包括旅游教学师资、科研 人员、策划人员、讲解员、领队和导游人员等。(4)高技能人才。旅游高技能人员包括厨师、调酒师、保健按摩师、医护人员、救生人员、计调人员、票务人员、营 销人员、前厅业务员等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人员。(5)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即对乡村旅游服务流程、经营管理及发展趋势有着较为全面了解的人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旅游新业态在不断涌现,对各类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除了旅游景区人才、旅游饭店人才、旅行社人才外,会展旅游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尔夫人才、温泉旅游人才等。

2.3 旅游人才供应现状

旅游人才的供应主要是通过旅游院校培养人才和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行业培训。从2000年到2012年,,我国旅游院校总数从1194所增加到2236所,其中主要是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有较大变化,由252所增加到1097所,增长了335.32%。中专学校数的增长幅度较小,为20.91%。在校人数由32.8万人增加到107.34万人,在职培训由78.2万人增加到4346.84万人,增长速度分别为227.26%和545.86%。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旅游教育在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教育层次体系已渐趋合理。但武陵山区旅游教育发展相对缓慢,旅游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以大湘西为例,目前大湘西区域共有6所高职学院,其中公办5所和民办1所,均开设有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是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和酒店管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州市,旅游专业的人数也相对多一些、稳定一些。新设的高尔夫专业招生情况相对较为乐观。但从在校学生人数来看,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三年里能输出的高职旅游人才总数只有1400余人。这与大湘西旅游发展的强劲势头和人才需求迫切需求是极不相称的。

2.4 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随着武陵山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区域内的高职旅游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高职旅游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职业认知模糊,生源市场扩展受限。一方面,社会对于旅游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未达成共识,人们对旅游业的认识存在偏见,有人认为旅游服务是“伺候人”,不体面;或是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不能终身发展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考生选择旅游专业导致生源市场扩展受限。

2、学科设置不成熟,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推着旅游教育膨胀发展,者导致了很多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学科设置不成熟,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武陵山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集中在导游和酒店服务方向,对旅行社计调操作人员和旅游营销人员,尤其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高级旅游人才培养的关注度不够。以大湘西为例,区域内6所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没有单独开设旅游产品设计和计调操作实务课程,而只是放在旅行社管理中附带讲授。人才培养未细分,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3、办学基础薄弱,专业建设能力不足。大湘西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大都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条件较好的中专升格而来的,旅游教育历史较短、基础薄弱,普遍面临师资队伍力量单薄,教学建设专项经费短缺,实训条件差距大难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等困境。

3 专业对接产业背景下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3.1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有用的人才,是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要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人才模式,制定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且还必须好好下工夫研究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大势和人力资源现状,与产业界、学界同行和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反复研讨,初步确认后,还要经过一个教学周期的检验,然后再修订,再实践,再完善,才能最终成型。

制定科学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标准,以切实地改进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构建稳定的旅游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倾听业界声音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是国民教育机构的定位,要以更宽的视野、更理性的思维在服务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引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3.2 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对于教学课程的设置要本着提高实践性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优化,针对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所需的专业素质为教学基本依据,着重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提高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小理论教学内容,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更加具有开放性,能够真正地面对市场提升教学质量。在进行实践式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选用教材,通过对各种教材的比对,选择更具有实践性更加能够联系实际的教材进行教学。此外各个高职类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联合进行教材编写,这也为学生进入旅游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整合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高职类院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加大校内实践课程培训的同时要积极同旅游类企业进行合作,确保人才的培养符合市场要求。而企业方面也要加大对学生实训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实践环节在总体课程中的比重,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和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进行在岗实训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轮岗和换岗制,保证学生能够在多种岗位上进行实践性学习,从实际工作中实现产学结合。

3.3 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人才

武陵山区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依托本地文化资源,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进而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赢的局面。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民族特色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深挖民族文化内涵,积极探索民族特色文化的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发掘民俗本土文化内涵,请本土民间艺人、名人来校做讲座或进行民俗艺术的展示,以培养学生对深厚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积极开展民俗文化知识竞赛,开展唱民歌、山歌的竞赛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采用让学生“走出去”的形式,学生直接参与区域内的各种文化民族活动,在现场感受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只有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级旅游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给武陵山片区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类院校要做好学校专业和产业相结合,审时度势地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原有的教学体系,加强专职类院校与产业界的联系,最终实现产业和专业之间的良好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真正形成双赢互利的发展格局。(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注释

[1]黔江统计信息网http://tj.qianjiang.cn/www/news/web_show_13286.shtml

[2]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303/t20130325_98703.htm

[3]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303/t20130314_98371.htm

[4]湖北统计局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gb/ndtjgb/esz/esz/97549.htm

[5]魏小安.旅游业必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OL].Huli旅游研究空间站, http://www.lixinji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6.

参考文献

[1].陈琳菲,夏建国.技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1(1):5-7

[2] 吴彩云.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25):55-56.

[3] 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13-15.

[4] 李玉华. 大湘西地区高职旅游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 [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1): 67-69.

[5] 胡茂成,戴晓明.武陵山区域发展研究报告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 李玉华.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科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