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素英 魏华 路丽 字数:6049 点击:

摘 要:美国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可谓世界的典范。在科技创新中,政府、大学和企业各自发挥了最大化的作用,取得了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美国文化对于发源于美国的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从美国文化对其政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中,中国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启示。(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美国文化;政校企协同创新;政府;创业型大学;企业

本文是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文化对其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影响及启示”(编号HB14ZZ005)的部分成果

0 引言

美国式的政校企协同创新由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解释为三螺旋模型。三螺旋是大学、企业与政府,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纽带,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三种力量相互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关系,旨在加强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整体协同发展。三螺旋式政校企的结合模式发源于美国,有其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根源。

1 美国文化

学术界一般认为美国文化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清教徒文化、拓疆精神和移民文化。

1.1 清教徒文化

由于清教徒是北美的第一批移民, 清教伦理首先在殖民地时期的北美确立了主导地位。清教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根” 〔1〕,它构成了美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美国的清教徒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 崇尚民主和平等

清教徒因反对神甫集团的繁文缛节、专横和腐败,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受到迫害,为了逃离迫害才来到北美大陆,因此他们渴望自由民主和平等。第一批乘坐“五月花号”的清教徒在途中签订了《五月花号公约》,规定了“以契约的形式”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组建民选自治共和政府。后来的《独立宣言》、《联邦宪法》和《权利法案》,无不宣扬民主的理念,它们从不同方面规定了美国人民主的权利。

2具有重商传统,肯定营利活动。他们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作为托管人,有责任将财富增值,追求财富被视为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他们通过个人努力而创造财富,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

3. 热爱工作、勤俭节欲、生活简单。众所周知,直到清教徒时代,人类历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在清教徒看来,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清教徒不仅追求盈利,同时他们认为开创事业必须节省和节欲,并且追求对社会的回馈。

4. 重视教育。从东部的哈佛到西部的斯坦福,清教徒创办了众多的学校。17到19世纪中期,美国有许多高校的校长由清教徒牧师担任。因此,在这些高校的办学理念中就留下了清教徒精神的烙印。

1.2 拓疆精神

1. 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精神和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建国之初,美国几乎是一块蛮荒“宝地”。拓荒者常常孤独一人面对上帝和自然,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艰苦生活养成他们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工作伦理,也助长了他们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的平等观念要求同一个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大家也不能剥夺个人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人主义的自我保护,个人作为国家和集体的一个公民,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它要求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些权利上控制个人,社会上权利与义务的界限非常明确。

2. 创业、创新精神。清教徒强烈的责任意识、虔诚的宗教信仰及勤奋节俭的价值观念与艰苦的拓荒经历结合起来, 共同铸造了早期移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勇于创新创业、勤俭致富的民族个性。

3实用主义。边疆开拓者们在新奇而严酷的生活条件中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与环境作斗争。对他们来讲,任何思想和理论都是贫乏的。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这是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积极内容。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国家哲学成为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1.3 移民文化

1.西方科学文化的植入。早期移民带来了欧洲文化,尤其是古希腊人对规律、自然的探索和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的这种理性追求。古希腊时期,贤哲的人,而非勇士或圣徒,乃希腊人生命的顶点和极致。德谟克利特曾说:“我宁愿(在几何学上)发现一项证明,而不要波斯的王座。”一代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阿基米德出乎我们意料地坦言:他发明各种机械,其实仅仅“是自己研究几何学时的消遣而已”。 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就是彻底地反思和怀疑,上天入地地追寻事物的最终极真理。苏格拉底之承认自己无知而又彻底地求真知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西方。古希腊人在似乎杂乱无章的世界中发现了逻各斯(即规律),并提出各种关于逻各斯的假定——“是”,然后让这个假定的所有细节在所有的层次上经受自己和别人的置疑,以考验这个假设是否是“真是”。 人类从没有如希腊人那样精密而又充满热情地研究自然界,这种彻底求真的精神终于孕育出了西方科学。

2. 文化包容性及多元化。美国文化以包容的胸怀接受了在肤色、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与之不同的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时,移民虽然认为自己归化为美国人,往往又对本族文化充满了眷恋之情并保留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习惯, 从而使美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2 美国文化对其高校办学理念及学术创业能力和政府行为的影响

由于美国企业和其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性质上无显著区别,这里只分析美国文化对其高校和政府的影响

2.1 美国文化对其高校办学理念及学术创业水平的影响

1. 自由和民主精神创建了美国大学高度自治的、特殊的民主管理模式,从而培育了大学非凡的科技创新能力。

美国大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有着高度自治权和内部高度民主的管理体制。属于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们于殖民地时期创办大学时就主张非教派人士必须参与社会机构的管理与决策,因此理所当然认为大学的管理应当吸纳外界人士参加。大学董事会成员由校外名流组成,包括地方行政官员、牧师等,拥有任免校长、筹集资金以及管理学院资产等重要权力。从而美国大学不但不受教会独治传统和政府的约束,而且也较好地反映出各行各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同利益,还有利于大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更有力地吸纳社会有利资源。在学校高度民主自治,教学、学术和科研等活动完全自由的环境下,同时密切连接社会需求并在拓展办学资金来源的动机促使下,美国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日俱增,为面向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成果奠定了基础。

2.创业、创新精神和实用主义影响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并催生世界第一批创业型大学。

源自于具有创业、创新精神民族文化传统的美国高校文化自然强调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实用主义文化影响,早在19世纪中叶,MIT( 麻省理工学院)创始人威廉.罗杰斯就结合自己对大学的理解率先富有远见地提出以科学为基础、与产业相结合的技术大学的全新概念并开办创业型大学的设想,并以此为指导带领MIT在创业科学领域作了积极尝试。MIT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中与军方的合作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与民用企业的初步接触,在原有“产业——政府”双方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找到大学的位置并逐步与产业和政府两者磨合,新的“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模式开始形成。

起源于美国的创业型大学能将自身创造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MIT和斯坦福大学则是当今众多美国创业型大学中的典范。

3.肯定经营和盈利的重商主义及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产生出平衡教授与其所在大学之间的盈利分配制度,敬业、节欲、重教传统及时地产生出规范创业与学术活动的制度保障,从而实现了创新创业与盈利的良性循环、学术与创业的平衡和创业型大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一些大学都有支持学术创业和规范学术与创业活动的制度。例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就出台了“五分之一”原则,允许教师每周可以有一个工作日为产业工作,初步确定了大学参与创业的合理性。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制度直接服务于知识的应用即创业活动并对科研、技术发明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使大学的研究工作与技术转移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在支持与激励的同时加强对学术创业行为的规范。如斯坦福大学的《关于学术性员工之责任和利益冲突的政策》,对教职人员的校外创业行为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力图避免创业行为影响教学与科研职能,损害大学自身利益。

4. 实用主义与西方科学文化传统相结合,使得大学既注重务实又注重教育教学和科研质量,具有长远眼光,从而为大学的学术创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2 美国文化对其政府在校企协作科技创新中行为角色的影响

1. 个体本位主义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国民文化促使美国政府在校企协作的科技创新中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一个在民主和自由精神的大众文化中立足的政府,必然在公众的推动下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职能,以“公民本位”的政府服务理念必定日趋树立,而官本位的空间必定日趋消减。所以,美国政府对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的支持是通过看不见的手而实现的,政府不会直接涉足于企业的经营和高校的管理。政府通过出台法律法规保障以规范各方合作者利益,通过制定科技政策诸如制定合理的科研规划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各类科技计划以驱动科学研究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运用财政、税收、设立专项资金等经济手段加以调节和引导以支持产学研的合作,通过搭建服务到位的中介平台包括构建信息网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搭建风险投资平台等来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桥梁作用,通过借助美国文化包容性吸引海外高科技优秀人才服务于美国的校企科技创新。

2. 美国政府支持校企协作的目标适时调整,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尽显了美国文化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从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莫雷尔法案》,鼓励创办增地大学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从推动大学与企业结合、培养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到主导校企结合、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转变。美国政府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导国内大学参与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到战后试图将资助军事科技的模式移植到民用科技,完成了从政府主导到引导校企协作的职能转变。从1950年美国国会设立“美国科学基金”负责资助有一定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到70年代以来国家资助逐年减少、企业资助逐年递增的企校合作研究以实现国家科技战略计划,完成了从政府引导产学研的结合到服务产学研的结合。此间,政府还成立了多种技术转让转移中心,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让率。

3 启示

美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角色的正确定位及作用的最大化发挥,都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从美国文化对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3.1 政府和高校应注重文化创新

1.政府的文化创新体现在政府树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理念。我们一贯的做法是政府担任企业资源配置的主体和高校领导角色,政府是企业和高校制度设计的主体,,是企业和高校的主办者、经营管理者 。其结果是企业缺乏创新竞争意识和能力,高校学术氛围单薄,官僚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所以,以“公民本位”取代官本位的服务型政府理念是实现科技创新乃至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基本前提。

2.高校文化创新体现在开发、培植人内心深处具有的不断发现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欲望与动力及采取相应行动的精神。没有内在的求真精神,即便倡导产学研结合,其结果则是不但高校学术科研质量难以提高,科研经费又被侵蚀,教育变得功利,师者变得肤浅。当树立起崇尚知识、学术研究的风尚,学术创业有了雄厚的基础时,高校内部鼓励、服务和规范学术创业的制度就成为学术和创业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

3.2 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行

文化与制度是互动关系。文化孕育制度,制度选择文化,其本质是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政府需要进行体制改革。

1. 体制改革需要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建成在法律基础上的三大平等主体,以法治取代人治。在服务型政府的功能作用下,政府明确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政府能够服务于校企协同创新乃至推助整个社会创新的根本所在。

2.中国公立大学自治改革应注入民间资金,同时减少或停止政府拨款。美国文化发展史证明,大学自治程度越高,发展就越快。美国私立大学是带动整个社会高校高水平办学的关键。大学引入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资,对提高大学自治水平,摆脱长期以来的官僚管制大有裨益。其二,我国将来的社会及高校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汲取民间资金能够促使高校在科学规范的自主管理下拓展资金来源。这样,在较高程度的大学自治基础上,各级各类大学依法办学,依制度行事,积累自己的学术成就,并根据自己的学术优势与企业形成协同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大学管理机构组建与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大学自治初始阶段,大学校长、院长和主要由本大学教工组成的类似大学理事会的产生,以民众选举的做法产生要优于任何形式的任命。选举标准即大学文化建设倡导的标准。由此,让一批真正的具有诚实的治学态度、高品质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并具备创业素质(如敏锐的发展眼光、胸襟开阔、勤俭节欲等品质)的大学优秀管理层人才走到前台。现代大学制度之初,中国没有专业的校长,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没有企业家一样。大学内部教职工最了解本校同事,而且有能力有素质选出能代表大学未来和教职工心愿的大学管理层人员。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这种具有大学文化内涵的大学管理层组建。它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及学术创新能力和转移能力的提高速度。

4 结语

美国文化对其科技创新乃至政校企的协同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又有着内在的统一,政府、高校的文化与制度建设并进会更利于协同科技创新的实现。在我国,双重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Kellog B. Jefferson et al., ed., Sources for American Studies〔M〕. Greenwood Press, 1983.

[2]魏晓红,李清源. 从清教主义到美国文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胡昌送等, 美国产学研结合发展历程与主要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作者简介

张素英(1963-),女,河北邢台人,英语和经济学双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化和经济。

魏华(1966-),男,河北邢台人,本科学士,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化。

路丽平(1977-),女,河北邢台人, 硕士,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化。

胡维霞(1982-),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