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曙亚 字数:5425 点击:

摘 要: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专业文学教学面临着日渐严峻的挑战,其所呈现出的种种不足极易被忽视但又亟待探讨解决。各大院校需要在传统的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摒弃“经院式”授课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成果,指点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构建英美文学知识系统,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体现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价值。(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国际化;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西方文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了解全球文化,处于比较前沿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对英语专业文学教学进行有效改革,使得其发挥优势作用,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当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1 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文学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文化的透析。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以及再现一定时期与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首先提出。他在《文化生产场》中认为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在文学中直接体现出来,必须由文学场折射出来,文学以其特征、规格等形成独特的生产场,形态各异的社会现象经过折射可以在文学场内反映出来。而文学场的独特作用会使得场外的景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所以,依靠文学主观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必然存在差距。因此,中国高等院校中的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只能以中国人的灵魂去教授西方的文学,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必然会异于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就影响到所有的人文社科领域,其中包括文学教学研究。1963年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由理查德·霍加特创建,目的在于研究文化的各种特征和社会变迁存在的密切联系。80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特征流传到美国并得到拓展,从而西方各国的文学研究都受到深远的影响。

通过文化研究文学教学,文学就成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分支,不仅仅将文化当做铺垫,而是有系统,有规律地表达文学的特质,从而掌握文学教学。

1.2 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英美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英美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英美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英美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作品教授。

意大利梅雷加利认为翻译存在语际性特征,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自然语言研究的重点课题,亦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手段。意大利的英美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英美文学与翻译文学视作同类教学,并将翻译文本与原创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异同以及是否出现偏差,探讨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差距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英美文学教学并非等于翻译文学教学,但是英美文学的教学当中必然涉及翻译文学教学。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各种语言的独特性,任何翻译都不能够全面、完美地表达原创作品的意义。理性地对待英美文学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作用,合理利用其“创造”与“叛逆”之处,学生才得以辨析、欣赏不同语言文学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2.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始于2003年,“英美文学课程”是部颁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英语本科学生专业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美戏剧、英美诗歌等主干课程,涉及语言训练、交际能力、文学修养与文化素质诸方面,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基本功的途径之一,而且对于他们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2.1 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现状

现今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英语教学界忽视社会文化语境中学生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养成,加之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远不能达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由于生源等原因,这种情况在二本高校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英美文学课程在相当一部分二本高校被边缘化,许多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经院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失去兴趣,仅仅将其视作获取学分的手段,修完课程后依然不具备欣赏、理解英美文学的基本水平,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增强了。

2.2 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外语院系为适应社会对各类英语人才的需要,过分强调专业的“实用”性,重“语言”轻“文学”,导致英美文学类课程被边缘化;其次,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知识较为欠缺,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普遍感到英美文学不容易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

还有的学生认为英美文学,尤其是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学习热情不高。此外,英美文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多样,未能与国际接轨,,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表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文学课的满意率仅为48% 。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前的期望不一致,学习状况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落后于国际水平,未能将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以及国内与国际教学模式较好地结合起来。

3.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思维的改善。部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表示,文学课程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学生鉴赏原创作品的能力,培养文学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其对西方人文历史的掌握。因此,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是面向全球化,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面对知识和问题,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但由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弱势。此外,外语专业的学生虽然要注重培养国际化思维,更需要将爱国教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摆在首位。

3.2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和教育部高校教学改革的精神内涵,经过反复国内专家的调研以及深入论证,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围绕国际要求以及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开展行动研究,探索如何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英美文学教学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部颁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与情境密切相关的自主操作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及他人帮助下,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信息内容,重新构建知识的过程。据此,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期望与要求,对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甚微。

倘若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把学生视作认知主体和意义主动建构者,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取代传统模式,就能够把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融入形式多样的具体任务之中,营造出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把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成果也将在推进英语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英语人才进一步面向全球化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4.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4.1 课程设置合理化

创设基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层次化,课时分配合理化。突破文学课程的传统模式,按照国际化的教学要求,设立英美文学“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重视基础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从而有效解决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日益被“边缘化”的问题,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全球化的改革提供借鉴。

在课程设置上,将英美文学课程层次化、系统化,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以后开设英美文学专业课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为文学主干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英美文学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程,同时结合各时期主要文学现象和流派,对具体作品进行探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概论、英美戏剧、英美诗歌为文学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突破了文学课程局限于高年级(3-4年级)的传统模式,将一部分课程延伸到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譬如,在1-2年级开设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英美电影赏析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

4.2 创设国际化新型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新型教学模式首先要强调文学教学的延续性,将一部分文学入门课程延伸至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不但从一开始就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其具备了文学基础知识,而且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扎实的平台;其次,这一模式将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把人才培养目标贯彻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面向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解决英美文学系列课程现存问题为目的而开展系统性的行动研究。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将英美文学教学置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具体课程与教育的终极目标、与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的国际化要求紧密结合。

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国际化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将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学经典学习融入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之中,结合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进程中验证、修正、改进这一模式,从而为解决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为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具有较高推广和应用价值的案例。

创建出多元开放式的面向全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多种能力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一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学, 2000,(3)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前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4)

[4]郑克鲁.英美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6,(2)

[5]张玉霞.关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2007(1)

[6]纽曼,约翰·亨利.大学的理想(节本)[M].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