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李云 字数:2907 点击:

    摘 要:介绍了问题教学模式的由来及内涵,探讨了问题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应做好“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课堂实施: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归纳总结”;“课后总结:反馈评价,总结反思”等工作。

    关键词:问题教学模式;任职教育;应用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的就是“疑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古人也常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最终以解决疑问为目的。问题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作为起点,在教学活动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身的活动找到答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启发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 问题教学模式的由来及内涵

    1.1 问题教学模式的由来

    问题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讨论模式的优化组合,是在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引导下,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索知识能力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两者都是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社会、政治与人生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但遗憾的是,自此之后,问题教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从教学舞台上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五步教学法”,才使得问题教学得以重新复兴。之后,在杜威的影响下出现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都是对问题教学研究的改革和改进。

    1.2 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罗列大小标题,而是通过提出各种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启发,从而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最终使学生获得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收集资料,深入思考,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亲身探究和实践,得出结论,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在“做”中学,在“干”中学,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 问题教学模式在任职教育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步骤: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课堂实施——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归纳总结;课后总结——反馈评价,总结反思。

    2.1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随心所欲,毫无目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可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场景,必须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能对学知识产生好奇、满意、愉快的良好情感,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时需要把握“三个原则”和“两个要点”。

    民主平等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效果实施的保证。教师须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互动、和谐、合作的教风和学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和调动学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达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问题。课前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基础合理确定教学问题。

    循序渐进原则。问题设置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出,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两个要点,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问题。教师要对课程标准做到“懂、透、化”,才能使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切入知识点和要点。二是设置问题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能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过的旧知识,又要能使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2.2 课堂实施——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归纳总结

    一方面,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就有了目的性,思维活动具有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做事,相互讨论及自我反思而获得知识。不再是直接从教师或书中获得知识,也不再完全依赖于书本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对学生起到点拨和帮助作用。在基本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可能得出的新思路、新观点难免零散杂乱或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这时候,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但也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归纳小结出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结论,去伪存真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启发引导,特别是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但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教学相长原则。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增强情感交流意识,努力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乐于学习,参与学习,激发求知欲。同时,教师应发挥教学民主,做到教学相长,落实师生互动,教学互动。

    2.3 课后学习——反馈与评价

    课堂结束前,应对所授内容进行及时小结,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和高度的概括,,并对教学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反馈与评价不仅是要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更重要的是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我,进一步发挥和提升自身的潜能,同时促使教师能了解课堂实施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课后总结可通过三种方式来实施。一是通过问卷、反馈意见表等形式获得学生的评价;二是教师对课堂实施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书面材料;三是把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妥善保管,建立每类学生的档案库,以利于总结提高。在评价过程中,应把握:测评教学对象要全面,尽量覆盖每类对象,确保测评结果客观有效;教师自我评价,主要针对课堂问题设计运用效果进行反思,便于进一步优化课堂设计。

    问题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提高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2)

    [2]陈青云,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J],基础教育,2011(3)

    [3]陈增运,丁飒,张鸿瑞,基于任职教育的“问题式”教学探究[J],中国军事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