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刘凤 字数:3772 点击:

    摘 要: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作为最活跃的主体,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并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企业之间面临的激烈竞争更加严峻。未来的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于企业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所以,全文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含义及其分类,并从国内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剖析,提出了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将更加频繁地参与到同行业之间的相互追逐中。然而,市场的变化纷繁芜杂,经济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地保持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才能永葆经营活力。全文探讨了企业管理的历史情况,并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尴尬窘境,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关于创世新企业管理的建设性决策。

    1.企业管理的内涵

    1.1管理的概念

    20世纪初,美国专家泰罗亲身深入工厂,担任工人的职务,从而实践性地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作为一部系统化的企业管理专著,备受当时学者的肯定,泰罗也成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理论的专家。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迅速在城市遍地开花,社会分工也逐渐扩大,泰罗认为传统的经验法则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需要通过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实现产量增加,又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随后,管理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中尤以法约尔、孔茨更为典型,二者在泰罗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从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务出发,从做什么和如何做两方面进行阐述,形成了管理过程流派。之后,又有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管理的含义,比较备受世人肯定的理论有“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

    虽然管理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众多专家和学者对其也有各自的理论学说,笔者觉得,管理可理解为社会中某一个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对策来优化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从而实现组织预期规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动作行为,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需要认真对待。

    1.2 企业管理的概念及其分类

    企业管理,是商品经济活动中的市场经营主体,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形成规范的企业秩序,通过一些预期规划、机构设置、协调合作等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和管理。在商品经济环境下,买卖双方的交易更加频繁,社会分工也更进一步扩大,市场经营行为主体也更多。所以,更加需要重要企业管理,否则就会失去有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根据对象的要素不同,企业管理的分类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几类:按照管理的内容来分,企业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市场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合作资源等;按照企业的未来价值来分,企业管理包含知识和价值管理;按照企业的形成要素来分,可分为物资、信息、技术、项目、内部环境等;按照职能来分,企业管理又包含策划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检测管理、财务管理等。

    2.国内企业管理的现状

    2.1 国内企业管理的历史状况及发展趋势

    为了能更加客观科学地了解企业管理,就必须从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出发,从企业管理的历史状况出发。不同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环境下,尽管国内的资本主义随着清朝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企业,但是并不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前陈旧的官僚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取代,我国开始走上公有化道路。随后,尽管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的实施,许多企业的生产直接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快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步伐,许多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由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企业管理也逐渐受到我国的重视,许多全球知名的企业管理经验也受到我国企业的借鉴。

    2.2 国内企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鉴于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也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领导者希望效仿优秀的管理技术,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一定的转变。

    (1)企业培养管理人才,管理意识受到普遍重视。

    如今,现在已经是网络化的知识时代,没有优秀的管理经验就无法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逐渐走入企业领导者的视野,通过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来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帮助企业员工开发智力、提高创新意识。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国的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管理人才也逐渐培养起来,开始在企业的经营中发挥作用。

    (2)企业创新水平得到提升

    自从跨国企业在我国扎根后,更多的管理技术逐渐引入国内,许多企业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比如,使用自动化办公系统,简化了传统本土企业繁琐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尽管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已经逐渐得到提升,但是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管理还存在很大的一段距离,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目标市场定位不够准确,经营目标大多拘泥于眼前。企业的发展,需要从长远前景进行制定战略目标,才能保持企业的经营活力。但是纵观我国的许多企业,主要是拘泥于眼前的经营目标,没有可持续的市场规划,更没有对应的预测性评估。一旦经营目标不够准确,就会导致企业在目标市场失去优势。

    第二,企业管理体制仍然落后。事实上,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多限于管理技术上的进步,采取网络化技术来进行管理日常工作程序,但在管理制度上仍然十分欠缺。许多企业十分被动,决策者也没有灵活的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经常出现模仿抄袭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情况。

    第三,企业跨国经营仍然不够成熟。尽管我国加入WTO以来,涌入了许多知名世界性企业与本土企业开展经济合作,但是企业没有什么竞争优势,许多先进技术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在国际投资项目中,我国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但这种优势十分不健康,而且制造业的经济利润也比较微博。并且,如果跨国技术被其他企业获悉,就会知道导致企业经营受到严重的威胁。

    3.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举措

    众所周知,企业的经济贡献程度,主要依赖于其知识经济的分量。以前陈旧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的管理技术、管理方式、企业人才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3.1 加强对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没有扁平化的企业组织,就无法管理和控制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无法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同时,企业同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内部组织制度无法得到创新性的改善,就没有充足的内部经营力量。另一方面,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需要朝扁平化发展,管理层次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细分。网络技术的发达,给企业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将中层管理的工作内容进行无缝对接,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能力。

    3.2 加强对管理理念的创新

    没有优秀、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只会导致企业的经营走进泥潭。所以,提高企业的管理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断引进和发扬优秀的创新精神。而为了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强对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管理,注重价值意识和企业文化,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合作中。

    3.3 加强对管理手段的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还包含对技术手段的创新,才能发挥出企业员工的优势。事实上,人力资源是支撑企业最大的资源,更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最重要的载体。企业只有加强人性化管理,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形成公开透明的成长环境,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鼓励他们更加为企业管理付出心血和劳动。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不但要具有人情味,还要构建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在员工心中的公信力,发挥员工承担知识载体和创新的功能,从而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且,良好的人性化管理,还能获得社会大众的青睐,有助于打造企业的品牌软文化。

    3.4.加强对管理经营市场方向的创新

    随着国内企业、跨国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保持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地分析自身产品的优势,调整经营方面,提高创新意识。诚然,任何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产品寿命缩短,将直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打击。所以,在知识经济大气候下,必须加强对管理市场市场方向的创新,主要从开发新的产品领域和开拓市场范围着手。同时,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分析自身的经营方向是否存在饱和,经营产品有无市场吸引力,通过不断地挖掘和探索,找寻有发展潜力、市场卖点的经营方向,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资本角逐市场。所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更强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发展机会,就需要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根柱: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3(23)

    [2]张明、刘慧:对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创新性研究探讨[J],时代金融,2013(2)

    [3] 梁建国: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会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4] 庄道军: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素质探析[J],经济论坛,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