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华云 字数:3848 点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企业经济活动随之繁荣起来,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而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就包括强化内部审计。本文就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和措施,旨在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水平。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审计体系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独立审计缺一不可,内部审计是审计业务和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近年来,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这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经营风险逐渐凸显,所以内部审计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民营企业要不断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要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就民营企业自身而言,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都限制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所以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最终难以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1.1 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自1983年起,,我国逐步恢复并实施了政府审计监督制度;1984年,国有大型企业首先响应政策号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起到了效益增收、管理改进以及防弊差错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那时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资金少,所以未建立起完善内部审计制度。2006年新的《审计法》颁布实施,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制度要在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单位建立起来,但是对民营企业的规定尚不明确。国有企业有着明确的行政和法律作为约束,但是民营企业却缺乏有效依据,所以它在建立或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大型民营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审计机构,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却相对较弱,其管理者和所有者一般由一人兼任,企业日常的管理、经营以及投资等活动直接由负责人决定,缺乏必要的行政法规进行约束,所以企业负责人认为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必要性。

1.2 内部审计的定位不高、独立性差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仍隶属于企业本身,企业控制了审计工作的人、财、物,这就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政府审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监督了国有企业的内审机构,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有企业的独立审计监督职能。但是就民营企业而言,它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进行约束,所以独立性稍差,但是就其实质而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受到财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影响和制约。

防弊差错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定位和判断,财务部门或者财务人员掌管了内审机构,财务审计因此成为了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最终将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边缘化和虚置化。

1.3 缺乏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人才

内部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更晚。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正式确立了私营企业和私人经济的身份,但是直到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颁布实施,为保障私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民营企业内部,管理者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地位,在人员配置方面缺乏理性和科学的眼光,他们在组建内审队伍时往往只是从财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抽取“剩余”劳动力。民营企业内审人员的组建工作较为随意,上岗前一般未经正式培训,所以实践经验较为缺乏,而且上岗后没有定期进行再教育或培训,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全面的审计监督难以在民营企业内部展开,在具体的审计意见方面也难有见地,最终导致企业发展与审计工作的严重脱节。以上种种现象将最终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降低,他们的意见也没有可采纳度,不利于推动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1.4 内部审计的方法滞后、单一

事后检查和事后监督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监督服务的重点,他们的着眼点全不在事前审计或者跟踪审计。而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注重监督和检查财务,对于绩效评价和审计的关注度相对较少,工作缺乏全局性和战略性。此外,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始终贯彻内部审计,事前防范准备工作较少,所以难以有效预防财务和管理风险,最终致使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和监督作用的丧失。

1.5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严重不足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从侧面反映出,信息化在今天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它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实现了从会计电算化向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全面过渡,信息化不再局限于财务数据的处理和传输,经营业务方面均已实现了全面信息化,并且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实现了紧密联合。但是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负责对财务数据进行审计,他们很难将业务审计和财务审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也无法将企业日常销售、生产以及采购环节等与财务审计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审计的准确率降低低、范围狭窄以及效率低下等,阻碍了审计作用的正常发挥[1]。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水平提高的措施及对策

2.1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对于行政法规以及法律政策规定的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依法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主要对权力机构领导或者单位负责人负责。民营企业可以严格遵守和执行审计署的相关规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企业所有者负责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它依法独立于经营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外,企业决策人才对其负最终监督和领导的责任,其他部门对其工作要保持缄默,不得干预和干涉,从而切实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其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近年来,民营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大量的民营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这在无形中为设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创造了有利条件。独立董事有着极高的独立性,所以在它的领导下成立的审计委员会也必然可以脱离公司管理层而独立存在。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能进一步凸显审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体现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2002年,作为美国世通公司内审人员的库帕在对财务进行审计时发现假账,共计30亿美元,但是主管却不允许其向上级汇报,她后来坚持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审计委员会介入调查,共查处70亿美元假账,避免了公司中小股东遭受更大的损失。

2.2 切实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全面了解和掌控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活动,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企业在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咨询、服务和监督定位,尽可能从多个部门选取人才,逐渐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缺陷等问题。

民营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逐渐将其纳入政府机关设置的内审协会之下,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同时,企业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不断丰富审计人员的审计技巧和审计知识,及时掌控经济发展大局,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在开展培训以后,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2]。

2.3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跟踪审计

事后审计更多的体现了监督职能,就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机构除了监督企业经营活动以外,还要能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提前预防风险和漏洞,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而要提前发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跟踪审计,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着手,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保证审计建议的科学、合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控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联系,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要不断朝着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审计的方向发展,提高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并对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点和失控点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4 推动信息系统审计和信息化审计的开展

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规模运用到信息化,内部审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审计职能,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就必须切实加强审计的信息化。在信息化审计过程中,要审计信息系统,对于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及时掌控;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致性,确保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实时监督和控制。

2.5 大力拓展审计范围,实现服务和监督的有机结合

在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应更为重视服务职能,注重审计范围的延伸和拓展,时刻以公司发展为首要目标,积极向公司管理层出谋划策,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最新信息。

4.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民营企业规模也随之壮大,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广泛吸取了学者对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建议,并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不断创新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范围、技术以及组织结构等,妥善解决了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审计问题,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相关部门制订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 张丛丛.山东豪盛有限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 辽宁大学 2013

[2] 马一宁.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3] 董旗.纳税业务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