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丁璐璐 字数:3319 点击:

    摘 要:“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在人才、服务、馆藏资源及硬件配备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制约了其长远发展,应着力强化馆员队伍建设,构建信息人才储备库;树立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载体建设,构建“大数据”图书管理平台,积极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传统图书馆转型和长远发展。

    关键字:大数据;图书馆;瓶颈;发展

    1 引言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步从“小数据时代”跨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时代”,亦称“全数据时代”,一般是指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其特点表现为海量性、多元性、高速性和易变性。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都在成规模的迅速膨胀变大,而且已经渗透到现今各行各业和各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深切的改变着社会生产格局。据此,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亦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格局,使传统图书馆的职能和影响力获得了极大突破。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并供人阅览、参考的图书管理机构,从人类文明进化历史来看,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智慧文明的聚集地。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未否定图书馆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反而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

    2 当前图书馆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

    2.1 人才供给不足,人力资源瓶颈日益明显

    大数据时代建立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必然是信息技术与图书管理专业化的密切组合,缺少任何一端,都不能有效适应大数据时代对图书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但现实来看,信息科学技术作为朝阳专业在我国起步本就较晚,大学图书管理专业科目设置受我国高校及学科教育改革影响,亦发展较为滞后,而对二者有效融合所形成的大数据图书管理专业尚未有高校设置。事实上,大数据的概念是在2012年之后才被提出并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国内高校对此并无准备。受此限制,当前图书馆员鲜有二者兼通者,但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求图书管理员具备次二项素质,方能应对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2.2 服务理念定位不明确,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粗放

    受我国历史和传统影响,图书馆往往具有官方背景,现实中不免会产生“权力的傲慢”,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而服务理念难以体现。传统上,图书馆的设计一般以文献整理和保管为主,服务对象也主要是以纸媒形式为载体的期刊、报纸等馆藏文献,服务项目亦仅局限于纸媒文献和楼堂馆舍的维护,“重藏轻用、重馆轻书”的意识根深蒂固。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服务社会公众的理念始终未能有效确立,图书馆对社会受众的服务要素被选择性忽略了。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日益扩大,而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主体之一,成为人们选择服务的对象。实际上,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高墙大院,很多人已将搜索的触角延伸至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之上。这无疑给传统学校图书馆在自身理念定位与服务模式转型方面提出了危机和挑战。

    2.3 馆藏数量增长较慢,公众吸引力下降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册—2.5册。而截至2009年,我国平均每46.8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册,均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标准,无法形成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同时,由于图书馆馆藏资源多以“纸质”实物图书为主,“电子”虚拟图书相对较少,纸质图书相对于电子图书更新速度较慢、更新成本较高,在传统图书馆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图书文化需求时,再加上数字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传统图书馆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下降,一部分固定的服务受众由网络等新兴数字媒体所分流,从而更加剧了传统图书馆的不断弱化。

    2.4 财政经费深受限制,硬件更新较为落后

    如前述及,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多带有官方背景,纯粹私人或商业化运作的图书馆凤毛麟角,或并不包含在公共资源性质范畴。亦正因此,经费问题始终是困扰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调查中发现,很多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图书老旧、图书文献资料更新缓慢等现象,政府对图书馆经费的拨付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一小部分,换算到人均更是捉襟见肘、微乎其微,难以有效满足公众对图书资源的实际需求。经费的短缺也造成了图书馆硬件更新较慢,现阶段大部分图书馆还没有配备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阅览服务终端,馆藏资源仍以传统纸媒资料为主,资料资源的及时性与时效性很难保证,社会公众还没有享受到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所带来的高效和便捷。

    3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形成对传统管理运作模式消解的力量,不仅释放和瓜分了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下固定的读者群和读书市场,而且还对传统图书管理模式、人才、理念、方法等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言之,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思路是立足“大数据”时代需要,整合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工具,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服务受众”的理念,实现其资源配置与综合效益的有效提升。

    3.1 强化馆员队伍建设,构建信息人才储备库

    “大数据”时代,社会分工更为细化,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紧迫,这为图书馆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馆员队伍建设,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构建职业人才储备库,积极推动图书管理专业化、职业化,是提升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核心和关键。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要求图书管理者从思想上转变旧有的传统思维模式与认识误区,还要按照现代图书管理理念,自觉学习和更新图书管理专业知识,积极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图书管理水平。由此可见,现代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必须致力于培养一批既能充分了解图书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又能灵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而满足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2 树立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彭斐章教授在《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研究》一书中曾讲道:“图书馆学是强调服务的科学,服务观念应成为图书馆学的主要因素,离开了服务,图书馆事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离开了服务,图书馆学研究也就偏离了方向。”服务的概念在“大数据”时代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服务的方式与方法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服务的理念反映了人们对图书管理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同时也是对“大数据”时代“以人为本”内涵的准确把握。“大数据”技术更新了图书管理的载体,拓展了信息资源传播的渠道,也使得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服务形式进一步多样。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者群体,而是进一步扩大到所有需要图书馆提供各种类型服务的受众,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用户的文献信息等多方面需求,利用自身的资源,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图书馆服务。

    3.3 强化载体建设,构建“大数据”图书管理平台

    “大数据”图书管理平台,其主要优势表现为存储海量性、运转高效性和查询便捷性。“大数据”以数字技术和“云计算”为基础,解决了传统图书馆的场所与时空限制,为图书管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大数据”图书管理平台还有效的降低了图书管理的成本,对图书保存条件的要求也更为宽松,更加便于图书的检索和应用,,因而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 这都充分显示了“大数据”图书管理技术的优越性。通过“大数据”图书管理平台建设,有效实现了图书资料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化,促进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全面化和优质化,进一步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卫、姜险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01期。

    [2]李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构建数字图书馆门户》[J],《农业网络信息》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