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晨 字数:4556 点击: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与自然理论。该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即一方面自然具有先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蕴含着复杂的对象性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归宿。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生态补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飞速地提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自然环境如何改善等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而早在18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探讨。长期以来,人们都将视线放在了研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之上,而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的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对人类如何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理论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的基本内容

1.1 自然界是物质基础,具有先在性和独立性

自然界具有先在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赖尔的地质学说以及自然发生说都揭示了地球的进化以及自然的产生先于人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次从逻辑上说,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体的存在,必须依赖自然界。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产资料。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自然资源诸如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不仅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无论是人类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还是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都离不开自然界这一物质前提。

1.2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关于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是这样说的:“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是说,在这个东西之外有对象;自然界、感觉;或者说,它本身对于第三者说来是对象、自然界、感觉。”在旧唯物主义眼里,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实体。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下,自然界只是一个与人毫不相干的客体存在,人的主观性只是被动地,直观地同自然界的死一般的客观性相对立。所以“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认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也是无。”也就是说与人毫无关联的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自然观的独特视角。从自然进化与人类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自然性质的对象性关系。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存在的关系是基于人对自然的需要和自然对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人对自然的需要表现在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和生存之本上,自然为人类生活和生存提供了物质前提,自然是人与人关系的纽带,自然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类生命的表现。自然对人的需要则表现在自然的现实性要通过人类来体现上,,通过人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成为了相对普通生物物种来说较高级的物种,拥有着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从人的主体能动性这个角度,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深厚性质的对象性关系。人具有意识性,能把自身和自身之外的它物作为意识的对象。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人类能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命活动的出发点,能够把自我同他的生命活动及他物相区别,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化。

主客体的存在并不是天赋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地成为认识的主体,周围世界的事物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认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区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氛围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第一阶段时期,人口稀少,生活资源单一,生产力极度低下。面对强大和不可制服的自然力量,人类毫无办法,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使得生产方式不断改变。这时人类已慢慢具有了将物的客观性内化为人的主观意识,逐渐成为人的意识对象。于是人类的依赖性阶段进入了物的依赖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类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宽,对于主客体的认识以螺旋形态的递进方式提升,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不断拉大。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践将自然二分位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而人化自然充分体现了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正处于商品经济时代,即对物的依赖性这一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索取不当,主体和客体发生异化,造成了生态危机。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时,人类便进入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在第三阶段中,人类将自主的劳动,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和谐的对象性关系。于此同时这也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其群体(特别是自然界)之外随心所欲的行动,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己,获得自由。

1.3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界所组成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时间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自然的存在和发展也有赖于人。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等功能,其内在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可以促使自身的演变和发展。但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不能也不可能只依靠其内部因素发生改变,它的变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力量。因为人是地球上唯一有意识的物种,他作为自然的对象性存在物,具有高强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纯粹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追求更高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以批判式方法改变自然界的自然状态。而自然界又有其自身的生存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又迫使其竭力地否定人为对它进行的改变,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种关系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失衡,导致生态危机。

2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启示

2.1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理论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遏制生态环境退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的战略。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为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财力大幅度上升,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探索也在不断丰富。人类从根本上说都无法超越对自然界的依赖,仍无法摆脱它的间接作用。正是因为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独立性理论证明了地球和生命的形成是一种物质自然界自我生产的过程,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一方面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人们的实践将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另一方面人与自然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遵循“改造与保护并存”原则。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共生、共赢、共荣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理论要求生态补偿机制的各个方面即补偿的主客体界定、补偿的原则、补偿的标准确定、补偿的方式等必须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前提。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可以适当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形式来解决问题,而非是直接改变和忽视规律。

2.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丑陋面貌和本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因此要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在共产主义社会时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被消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经解决,人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已经和谐统一。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公平正义的实现、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采用、自由时间的增加和合理利用,以及人们观念的改进,都将极大地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充满信心与期待。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是建立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前提之上的,要想使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更加强有力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2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5.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与政策框架”研究报告[R].2006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