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伟林 字数:3062 点击:

摘 要: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正是有别于生活和自然,有着它特殊的目的——展现美,播音主持创作也不例外。然而在播音主持领域对于“美”的见解有着诸多分歧,很多人常用“自然”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表现妄加评论。“自然美”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它包括自然常态和艺术美两个方面,即客观的形态和主观的情调,是物我同一的结合。在播音主持实践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思想和艺术“相济有功”、“相看两不厌”融于我么的作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并积极传播出精品。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自然;美

播音主持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它的特殊目的是展现美。若放弃了美,艺术可以供给知识,宣扬道德,服务于实际的某一目的,但却不是艺术了。即如宗白华先生所述,艺术作为艺术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门,它就必须同时表现美,把生活内容提高、集中、精粹化,这是它的任务。然而在播音主持领域,对于美的感悟和追求,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很多人往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缘木求鱼、事半功倍,提灯寻影、灯到影灭。

常常,提及“字正腔圆”、“播音腔”、“播报”等,很多人便口诛笔伐、嗤之以鼻,怒驳之曰:能不能正常说话?请“自然”一些“说”!提笔行文论播音的“自然”之美,自鸣敲山震虎然而终是隔靴搔痒。

首先我们需了解何为“自然”?荧幕上电波里支支吾吾的白话、粗俗杂芜的废话、囫囵吞枣的俚语……这就是“自然”吗?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也是自然,然而这却是纯天然,是常态的、生糙的、不经任何加工的自然,它与我们播音创作中所提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然而我们知道,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它不“自然”,它来源于生活和自然,却在它们之上。我们常说“自然美”,如果你觉得某种事物自然美,这“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粗糙原始的自然。比如你欣赏一棵古松、一座高山,你所见的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古松和高山本身,而是经过了人情化和艺术化,你感受到的可能是松的高风亮节、山的巍峨挺拔,这种美感经验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是“无所为而为”的直觉呈现。因此这“自然美”之中包含了客观的自然景象(形象的常态)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形象的艺术化),是物我同一的艺术品。由此可知,“自然美”应当首先包括事物的常态,其次就是艺术美。自然美之中要有物理也要有人情,二者以“相看两不厌”的方式交织婚媾、交感共鸣,成就一个活泼灵动、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即所谓“自然美”。再拿古松来说,苍翠劲直是物理,清风亮节是人情。

朱光潜先生说,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已经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在广播电视语言大众传播中亦应作如是观:我们呈现并服务于广大受众的也一定是经过加工的“话”,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自然、大白话,具体表现在从吐字归音到语言表达,从举止神态到思想内核等都是要经过筛选、过滤并艺术化的,而不是一味客观机械地描摹反映,像一照相机的摄影,如此才能“心匠自得为高”,并真正冠之以“艺术”。

试问一味推崇“自然”地“说”的播音员、主持人又有几个人能真正“说”好呢?难道康辉播读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稿、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现场解说就不是“说”、就不“自然”吗?一味模仿传统或时兴的形式,把奇腔怪调奉为圭臬、将字正腔圆弃如敝屣,外失真诚自然、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情、语无实意,销蚀传播、糟蹋资源,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美?事实上当我们评价一位播音员、主持人“不自然”的时候,大抵或是因为他生硬做作,或是虚情假意,或是太过凸显自我,,或是基本功缺席,或是文化失语……这些都是违反常态的不自然,它与是“播”还是“说”本身无关,其最终指向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因此不能把“自然”作为“播”和“说”的对立绝缘点,而需要明确的是怎么“播”好、怎么“说”好,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前面已经提到,“自然美”包括自然常态和艺术美两个方面。在语言传播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浅白的自然层面,要进一步表达出作品内部的生命张力,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诚如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家创造出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换言之,在明确了何为“自然”之后,如何“妙造自然”、“生气远出”是需要我们精准把握的,即我们的播音创作要从“写实”步入“传神”,由生存空间、规范空间进入艺术的审美空间,实现“真境逼而神境现”。

在由自然提升到艺术美的过程中,很容易过犹不及,陷入理想主义的泥淖。真、善、美,这是对艺术创作统一的要求。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比如有的人就主张说,既然要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摒弃生活中的大白话,那就把这些自然丑的东西全部丢开,把“典型”的、好的东西拿上来传播,于是广播电视中全都是千篇一律的“好”东西,受众都难以消化,更遑论广播电视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取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又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尊崇的都是“依样画葫芦”的主义。不同之处在于,自然主义认为美全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具体到播音主持领域,则在广播电视中呈现出“众语”喧哗、“人声”鼎沸的趋势;理想主义则认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能代表一切的葫芦原型并推而广之,具体到播音主持领域则充斥着死气沉沉、自欺欺人的一言堂。

艺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好像给人以“何似在人间”的距离感,它是需要以自然和生活为源泉和根基的。我们在大众传播的阵地前沿,更应重视起这个岗位的“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要积极传播给大众他们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信息,以及感知并回应群众希望新闻媒体走进他们生活的迫切愿望。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来说,不论是“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还是“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等街头采访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都表现了新闻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的精品才能称之为“自然”。

还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艺术作品到包括两个方面:艺术性和思想性。在艺术美的基础上还要向深拓展,努力创造思想高深。苏东坡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能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感情的境界,平淡不是枯淡,即所谓“无穷出清新”。思想和艺术要“相济有功”,融入艺术作品当中,形成我们上面所说的艺术“意境”。在“自然”中生气流行,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因此在播音主持的实践当中,我们要朝着这个正确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积极传播出制作精良、思想精深、艺术精美的精品,践行真正的“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朱光潜. 谈美[M].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